朗读者成功的原因,白岩松揭秘《朗读者》成功原因
“任何栏目想要获得点赞都是要顺应大势的,《朗读者》满足了人们更加丰富的内心的情感需求。《朗读者》是一个讲好故事的样板。没有同理心的故事是很难感动别人,名人在《朗读者》,呈现的情感是共通的,让观众不再有距离感。”白岩松揭秘《朗读者》成功原因。
——白岩松
白岩松
央视主持人,主持《新闻周刊》、《感动中国》、《新闻1+1》等节目,著有《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白说》等书籍,2012年创办东西联大。
关于《朗读者》
3个月,12期节目,92天的时间,《朗读者》已与我们共同分享了60余名嘉宾,60余个故事,60余段朗读。
每一个人,每一段故事,都带着《朗读者》的记忆;
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朗读,都留着《朗读者》的味道。
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朗读者》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朗读,而是人类对文字最原始的记忆。
《朗读者》之所以能撼动我们,就在于情感的真实,每一个主题都与我们有关,背后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
谈几个坚持
朗读热的背后其实是更加丰富的内心的情感需求
非常遗憾,今天下午在同一时间就要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讲好中国故事”这样的一个协商会,而且这个规格还很高,我还被命名发言,所以不能参与《朗读者》的这个研讨会,其实真的非常遗憾。不过就通过这种方式,跟大家交流一下。我觉得就不用夸董卿及各位领导的支持了哈,咱们直接切入正题。
我觉得先说几个坚持,《朗读者》为何被观众如此点赞。
我觉得第一个,任何一个栏目想要获得真正的点赞,一定是顺应大势。
小聪明是无法取得这种大的影响力的。那是什么样的一种大势?我觉得时代在向前走,当物质越来越不是问题之后,人们的这种精神需求越来越大。表面上看啊,好像是古诗词啊或者说文化热啊朗读热啊等等,
背后其实是更加丰富的内心的一种情感需求。
《朗读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是一个讲好故事的样板
首先,《朗读者》正好击中了这种丰富的内心的情感需求,因此它还会持续非常非常久。只会增量。
我觉得第二个需要坚持而且要点赞的是,
《朗读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是一个讲好故事的样板。
我们现在都在说啊讲好中国故事,大家都在谈论方向,很少人提供方法。
我觉得《朗读者》是看到了这个方向,更找到了这种方法。
我觉得讲好故事是需要这样几个关键点,《朗读者》都把握了。
第一个,当然,人是故事当中最核心的因素。
所以《朗读者》重点放在了人。
第二个,想讲好故事必须是细节。
不能是宏观的,或者说这个标语口号似的,因此在《朗读者》里看到的都是用细节和人,这样的一种结合。所以说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朗读者》第三期联合海报
《朗读者》里所呈现的情感,是你我都会有共鸣的
我觉得接下来一定要总结一点,就是同理心。
如果说没有同理心的话,故事是很难感染别人的。我们有很多的节目都只是让观众成为一个远距离的观赏者,无法参与。但是在朗读者里发现,不管是郎平,还是这个濮存昕、胡歌或者说孙涛啊等等,他们既可能是远远的名人,
但更重要的是在《朗读者》里所呈现的情感状态,是你我都会有共鸣的。只有有相同的感触,有了这种同理心,大家不再有距离感,这种情感的相融非常强,所以节目才会产生这种非常强的粘合度。
所以我觉得这一点是朗读者特别应该总结的一点。
接下来还要说一个我觉得需要坚持的事。《朗读者》栏目的成功再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传媒急速向前发展的时候,指望着小投入随便给你一个演播室,然后大家天天用聪明才智能获得巨大肯定的时代结束了。一定要有一个相当合理、不错而且更高的这种投入,这样的话才可以把整个舞台、节目的设计等方方面面都可以得到最大的保障。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如何团结更优秀的人才能够云集到《朗读者》这样一个周围。
我觉得更高的投入、更大的回报,应该成为大家一种总结能看到的地方。其实我觉得还有很多很多,相信大家也都会收到,我这儿就不说了。接下来,面对明年后年或者说未来的发展,我觉得可能有这样几个期待吧。
谈几点期待
赢者不变,输者变
第一个,体育场上一直有个概念叫
“赢者不变,输者变”
,那《朗读者》作为一个第一季已经取得非常成功的这个栏目,我觉得在面对第二集的时候,不需要太多变化了。大的层面上不需要太多变化,这一点我觉得是我第一个看法。
接下来的时候其实我觉得,要解决一个“更细化”。
什么叫更细化呢?第一季的朗读者更像是一个写意化,从第二季开始可能无论从操作、内容、标题的设置,可能更要公平。就需要更加细致了。为什么呢?第一季的时候还能感觉出很多的词儿太大,太粗线条,那样的话用不了多久就用完了。
我觉得从第二季开始将进入更细化的内心的、情感丰富的刻画、然后触碰,引起大家的高度共鸣。
我觉得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
另外,可能还要解决一个问题。第一季的时候,重要的是拉人来。
第二季的时候,更重要的是我关注这个选题,让合适的人来。
然后寻找到更有内涵的文本、样本,这样的话让朗读的文本和人寻找到一种平衡,然后不会出现过轻或者过重这样一种感觉。
我觉得第三点,一定要去解决互联网播出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在第一季的时候,互联网在整个朗读者的过程当中,更像是扮演一种推广和宣传这样一种辅助角色。我觉得我们应该定位,朗读者是一个首先在电视上播出的多媒体栏目。它不仅在电视上首播,还要在互联网上进行相应的播出。
甚至我这儿还提出个问题,不妨当成第四点期待吧。
如何去创新?这种创新更多的我个人认为的空间就在互联网和季后的九个月的时间里。
当它播完三个月,那九个月干什么?我觉得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再留出几个月的时间准备下一季。那中间的空当呢?
我觉得要用互联网播出的方式去解决它。
维持大家的关注度,但是维持这个词用的并不是很对。我觉得应该是面对大家对你这个栏目的需求,否则空仓期太长了。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
朗读亭我们到达了很多的地方,它是一个摆设还是一个更加实质的东西?
我觉得在不播出朗读者的那几个月的时间里,你完全可以利用朗读亭的这样一种空间,形成一种更群众化的、更贴近和更参与化的一个朗读的热潮。甚至可以在这里头我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创新空间,包括让那个评比或像是一场流动的舞台等等等等,我觉得可能大家这方面的号召力更多。
总得来说,已经非常成功了,而且到处都是点赞,但是明天会更好吧,下一季会更好吧。在开完研讨会,的确从董卿到所有团队的人,应该好好歇一段时间了,快把这一切都忘掉。
———END———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