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陆逊怎么死的,三国演义中为何要放过陆逊
当时的情势是,魏坐山观虎斗,现在虽然蜀败了,但是吴也强不到哪去,曹在等着大军南下出合肥呢。陆逊跟着一是可能抓住刘备,这是万万有的事。二是吴主力到川口,万一退不回来,孙权的建业就被曹儿给攻占了,吴国就大乱了,这天下岂不是要被魏统一了。三国演义中放为何一定要放陆逊?那里是到底是怎样的呢?。
在吴国只有陆逊是比较明白的,见好就收,赶紧回去防备曹是正事。
从吴蜀关系的角度来说,吴蜀终究是盟友,撕破的脸皮早晚都要补回来。当年撕得越厉害,之后补得越费劲。
从对抗魏国的角度来说,折损这一名将能臣,对于抗曹大业可是重大打击。
从宿命论的角度说,陆逊气数未尽,不合丧命于此。
从阴谋论的角度说,诸葛亮黄承彦身后荆州世族(刘表是黄承彦的连襟、诸葛亮妻子的姨丈)与孙家的世仇,孙策与陆逊身后江东世族的血海之仇以及他不明不白的死因,孙权晚年极度缺乏的安全感,陆逊晚年遭到的猜忌与逼死,这一切难道都是毫无联系的?诸葛亮指使黄承彦放走陆逊,究竟是好生之德还是令人细思恐极的一手大棋?
从罗贯中的角度说,这里不写连陆逊物都走不出八卦阵怎么表现诸葛亮的牛逼闪闪啊!但是陆逊二十多年以后才死,后面又有不少戏份我怎么能把他写死在这啊!这还得找人把他领出去啊!派黄承彦出马,既无损于丞相的智慧光芒更能表现丞相的先知先觉高-瞻远瞩,就他了!
陆逊是东吴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又一个声望颇高、功绩卓著的将领。他智勇兼备,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并且品质高尚。孙权把他比做成汤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
陆逊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他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在讨伐山越暴-乱时,他巧设疑兵,多建部队番号,乘夜进入山谷,到处鸣起军号鼓角之声,造成有干军万马的声势,从心理上瓦解了叛军。然后一鼓作气勇猛进击,终于用很少的兵力平息了几万人的山越暴-乱。
巧夺荆州一战,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使关羽完全丧失警惕,全力对付曹操。这样,吕蒙才得以兵不血刃轻取荆州。
夷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著名战例。作为吴军主帅的陆逊统观两军主客观态势,确定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后发制人,相机破敌的战略。并充分利用地势及天候等有利条件,巧施火攻,一举击败蜀军。大获全胜后,又适时停止追击,使曹魏无隙可乘,战略全局运筹周密,堪称用兵奇略。
夷陵之战时,陆逊则又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诱敌深入、疲敌师志的战略方针。刘备十万之众来势凶猛。陆逊则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和战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区让给蜀军。待蜀军锐气顿减之时,陆逊巧用火攻大获胜利。从指挥艺术上说,作为一军之帅,陆逊的确是善于审时度势,做到了知己知彼,能准确捕捉战机,出奇制胜。
陆逊虽置身行伍,却还有一套治国安民的谋略。他任海昌屯田都尉时,政绩明显,深受百姓拥戴。他从当地土地贫瘠且连年干旱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开仓赈济贫民,一方面“劝课农桑,鼓励生产”,“百姓蒙赖”,称他为“神君”[5]。他还曾上书孙权,对国家的严法苛刑提出批评,指出:“峻法严刑,非常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51]。他建议孙权要象西汉刘邦那样轻刑便民,用黄老之法治理国家,要尽量少动干戈,务以养本保民为要,只有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才能富国强兵,统一天下。这些主张说明陆逊并非“一介武夫”,而是一个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军事家。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热门文章
HOT NEWS